5月18日,海杰亞創新中心太空手術艙榮耀啟航。
海杰亞創新中心是中國首個腫瘤微創介入為主題的創新中心,內設的三個太空手術艙也正式開艙投入使用。手術艙包括Angio-CT復合手術室、CT手術室和CBCT手術室,可開展各類腫瘤微創介入手術動物實驗、模擬器械訓練、離體組織器官實驗等。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劉靜教授、北京醫院李曉光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楊武威教授、海杰亞(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羅富良總裁、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浦崢嶸副總裁、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黃金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李建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于杰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錢坤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尉然教授、臺灣大學附屬醫院新竹分院楊順茂教授等,進行學術交流的同時,與海杰亞一同見證創新中心三大手術艙開艙儀式。
為中國腫瘤微創治療
攀登又一座高山
此次第十一屆中國腫瘤微創介入治療北京論壇暨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研討會分為上下場,分別為專家、嘉賓致辭環節,以及臨床專家學術交流環節。
上半場,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楊武威教授擔任主持。
“回望去年5月19日,海杰亞創新中心落成,為中國腫瘤微創治療事業樹立了重要里程碑,而此時此刻,歷史的指針也再次定格在這里,我們即將共同見證海杰亞創新中心手術艙的正式啟動。”

圖: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 楊武威教授
中國原創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劉靜教授表示,海杰亞醫療在腫瘤微創介入領域堪稱醫工結合的典范,不僅技術上有突破,更從根本上拓展了腫瘤消融治療的邊界。創新的來源在于對臨床痛點的精準把握,從而解決了傳統治療手段在腫瘤的異質性、復雜病灶處理的局限,為中晚期無法進行傳統手術的患者開辟新路徑。
劉靜教授同時又有所期待,期待更多同仁攜手在海杰亞創新中心手術艙內,開展更多前沿基礎研究,比如深入探究極端溫度場對腫瘤微環境的影響機制,優化消融邊界的精準控制算法;在臨床轉化層面,共同制定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的細分適應癥標準,推動多中心臨床研究,讓中國原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成為國際指南的重要參考。

圖: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劉靜教授
致辭中,北京醫院李曉光教授表示,海杰亞創新中心手術艙的啟航,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里程碑。它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先進的實踐平臺,更成為學術研究、技術轉化與多學科協作的樞紐。手術艙高度模擬真實手術環境,醫生可在此開展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演練,探索其與介入影像、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技術的深度融合。
其期待:未來,海杰亞能夠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技術在不同瘤種、不同分期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形成更完善的臨床指南;在海杰亞創新中心舉辦系統化的學術培訓,將復合式冷熱消融等先進技術推廣至基層,提升醫療資源可及性;深入研究腫瘤生物學特性與消融技術的作用機制,結合個體基因特征,實現更精準的個體化治療。

圖:北京醫院 李曉光教授
海杰亞總裁羅富良向蒞臨現場的每一位嘉賓、長期支持海杰亞的各位專家、合作伙伴,特別是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的全體項目團隊表示感謝。
腫瘤治療的戰場正在從「大刀闊斧」轉向「精準微創」。三個太空手術艙,可開展腫瘤微創介入等各類手術、模擬訓練、離體組織實驗等多元化醫療科研活動。不僅是技術研發的高地,更是臨床轉化的樞紐——通過技術體驗中心、臨床培訓中心等創新空間,海杰亞將實現創新醫療技術、一站式培訓的深度融合,為醫生提供全場景的學習與實踐平臺。
此外,創新中心的建成,標志著海杰亞從單一產品供應商向「技術+服務」生態平臺的戰略升級。我們將依托這里的三大手術倉,構建「臨床研究-技術轉化-人才培養」的閉環體系:通過模擬手術環境,幫助年青醫生提升操作技能;通過離體組織與活體動物實驗,加速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國際學術交流,推動中國微創標準走向世界。全球十余個國家的臨床實踐證明,海杰亞的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為腫瘤患者帶來新希望。

圖:海杰亞(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羅富良總裁
西門子醫療副總裁浦崢嶸表示,今天再次回到這里,我依然感到非常激動。記得去年第一次來到這里,看到這樣一個由東方紅一號原廠房改建的先進腫瘤微創培訓中心,當時還和海杰亞一起探討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海杰亞總裁羅富良對微創介入事業的熱忱令人欽佩。
復合式技術,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海杰亞的康博刀產品實現了冷熱交融,冰與火的結合,這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突破。另一方面,海杰亞還引入了國內最先進的Angio-CT復合手術室,這是目前中國新增的一套先進設備,它結合了懸吊血管造影和滑軌CT的影像數據,實現了心血管造影與CT的深度融合技術。

圖: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 浦崢嶸副總裁
創新中心三大手術室:
精益求精
兼容傳統手術與頂尖介入
海杰亞市場總監杜磊分別就海杰亞發展歷程、海杰亞創新中心設計理念與功能等方面進行分享。
2024年5月19日,中國首個腫瘤微創創新中心在海杰亞落成,其設計融合歷史與未來科技,保留了北京衛星制造廠的歷史遺跡,打造了功能完備的現代化空間,包含主展廳、培訓區、手術區等六大功能板塊。創新中心配備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如Angio-CT、CBCT等,為臨床醫生提供全方位的培訓和體驗。過去一年,海杰亞創新中心舉辦了多種學術活動和培訓。例如,中俄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研討會、腫瘤介入技術研討會、縣域腫瘤消融技術培訓班以及消融體驗日等,為國內外醫療專家和基層醫生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未來,海杰亞創新中心將繼續推動技術創新,加速成果轉化,與各方攜手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推動行業進步。

圖:海杰亞(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杜磊市場總監
三大手術室分別為:Angio-CT復合手術室、CT-介入手術室、CBCT-雜交手術室。
其中,Angio-CT復合手術室內配有Angio-CT、超聲儀、呼吸麻醉機、重癥監護儀,吊塔、無影燈、術野攝像頭以及多種配套支持設備,主要用于醫生培訓、繼續教育、醫療器械臨床前研究與創新成果轉化等。
CT-介入手術室內配有CT、呼吸麻醉機、重癥監護儀,吊塔、無影燈、術野攝像頭等,主要用于經皮介入消融手術的醫生培訓、繼續教育。
CBCT-雜交手術室配有CBCT、呼吸麻醉機、重癥監護儀,吊塔、無影燈、術野攝像頭等,主要用于傳統外科、介入料等綜合體驗,如骨科、外科、牙科等。
手術艙先進的技術,專業的技術團隊以及完善的管理體系,海杰亞期待賦能更多醫生。
更多醫院、癌種加入
腫瘤微創消融
研討會下半場的學術交流環節由北京醫院李曉光教授主持。
西門子醫療技術專家劉波就主題「一站式Angio-CT多影像融合復合手術室臨床應用前沿進展」進行分享,展示了西門子醫療一站式復合手術平臺(Angio-CT)在腫瘤介入治療中的創新應用。劉波表示,該系統整合了多影像技術、尖端設備和創新治療器械,覆蓋腫瘤介入全流程,為復雜和新興術式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在肝癌治療中,Angio-CT平臺結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和滑軌CT技術,實現了精準術前規劃和術中導航,顯著提升了小病灶和復雜血管的檢出率,其雙期CT成像技術還能有效鑒別肝轉移病灶。在肺癌治療中,該平臺通過一站式診斷和治療流程,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風險,并支持經皮消融和經支氣管鏡介入治療,提升了治療效果。此外,平臺還支持急診出血搶救和多學科協作,推動了腫瘤介入治療的變革。
此次海杰亞創新中心手術倉引入的Angio-CT多影像融合復合手術室,也將更多賦能臨床醫生、助力腫瘤微創消融領域的發展。

圖: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 劉波先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李建軍教授分享了其團隊在腫瘤消融治療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國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14%,這與肝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多為晚期以及現有治療模式的局限性密切相關。李教授團隊通過分析600多例患者的臨床數據發現,采用射頻、微波、冷凍等消融技術治療的患者,其1年、3年和5年的總生存率分別為97%、89%和80%,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新一代冷凍消融技術通過極低溫(-196℃)和高溫(85℃)的交替作用,能夠實現腫瘤的徹底壞死,同時減少出血和轉移風險,具有微創、安全、精準、高效的特點。尤其適用于復雜位置的腫瘤。李教授總結認為,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整合了低溫冷凍和高溫熱療的優點,突破了單一治療方式的局限性,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腫瘤治療手段。

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李建軍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于杰教授分享了超聲引導下乳腺癌消融治療的最新進展,強調其微創、無刀口、無形變的優勢,尤其適用于小于2厘米的早期乳腺癌。團隊自2014年起開展乳腺癌消融研究,歷經10年探索,推動了國產消融設備的應用與技術發展。術前需結合超聲、超聲造影和磁共振等多種影像手段明確腫瘤邊界,以指導消融針的選擇和能量設置。研究發現,消融治療在住院時間、麻醉方式、手術時間等方面優于傳統外科手術,且在局部復發率、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上與外科手術相當,但對大于1.5厘米的腫瘤仍需更多臨床數據支持。此外,她還分享了晚期破潰性乳腺癌消融治療的經驗,以及術后皮膚愈合和功能恢復的觀察。

圖: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于杰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胸外科專家錢坤教授分享了肺癌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自2007年起,宣武醫院在肺癌的全程管理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涵蓋從肺結節篩查、病變進展到術后輔助治療及晚期綜合治療的全流程。2021年,醫院成為北京市首批康博刀臨床應用示范基地,率先引入冷熱復合式消融技術。錢坤教授通過臨床病例展示了康博刀在治療多發肺結節患者中的顯著優勢,包括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并發癥風險以及與免疫治療結合的潛力。他還強調了醫保政策對新技術推廣的重要性,指出康博刀在北京已率先納入醫保,極大地降低了患者負擔。

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 錢坤教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尉然教授分享了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在骨與軟組織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經驗與前景。尉教授指出,骨腫瘤作為罕見病,類型復雜且治療難度較大。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通過結合冷熱消融的優勢,不僅能有效縮小腫瘤、緩解疼痛,還能激發免疫反應,將「冷腫瘤」轉變為「熱腫瘤」,從而提高免疫治療效果。他強調,該技術在不可手術切除的復雜骨腫瘤病灶以及繼發性骨腫瘤治療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尤其在控制出血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效果顯著。尉教授呼吁加強技術推廣與培訓,優化設備參數,推動術后聯合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模式的發展,為骨腫瘤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尉然教授
從醫學創新中心,到今天的手術艙的開艙,海杰亞期待助力行業發展,縮短臨床醫生培育時間,拓寬腫瘤治療邊界的同時,惠及更多患者。醫學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同時,為醫生賦能更需要革新。腫瘤治療正在從「大刀闊斧」轉向「精準微創」,海杰亞期待與各位同仁為中國乃至世界腫瘤微創治療共謀「中國方案」。